
直播電商裏主播竭力吆喝着幾塊錢一件的 T 恤,既是中國作爲世界工廠的電商物流基礎設施的效率奇蹟,也是中國服裝行業的悲歌。服裝行業正陷入這樣的循環:電商平臺對低價的極致追求讓所有品牌都不得不比拼價格;商家忙忙碌碌被捲入各種大促,利潤卻不見猛增;設計師新品牌減少,價格戰不斷擠壓着這個行業需要的創意、靈感;服裝產能過剩,企業低價清倉,不少商家已面臨生存挑戰。京東試圖跳出這樣的惡性循環。擅長賣手機電腦的京東不僅要賣衣服,還想 “多快好省” 地賣衣服 —— 既有超過 20 萬個的服飾商家,又有極具性價比的產業帶服飾;既讓消費者買到滿意的衣服,又讓服飾商家在今天依然能在做生意的同時堅持品牌調性。劉強東在 21 年前創立京東,堅持 “成本、效率、體驗” 的方法論,這也成爲了京東思考如何賣衣服的戰略脈絡。我們瞭解到,京東內部判斷,“成本” 和 “效率” 都不是服裝這個品類的關鍵要素,10 塊錢和 10000 塊錢的衣服有不同的調性和各自的受衆,人們也願意爲了好看的衣服犧牲效率,忍受數天的預售期。因此 “體驗” 成爲了京東在服飾上全力投入的制勝點。消費者感知最明顯的可能就是免費、極速退換貨。最近幾年,京東在優化購物體驗上還做了非常多的事:針對服飾品類大刀闊斧得調整搜索推薦的系統邏輯;陸續推出鞋服復原、免費上門取退等超 20 項時尚品類特色服務。
誰說找服飾代言人就一定要膚白貌美的?森馬服飾這波逆操作確實絕了。也值得很多品牌學習。關於徐志勝的喜感長相,還有那幽默的口才,在這兩年受到廣大粉絲的追捧,近期的一段徐志勝回憶前兩年養公司的脫口秀表演更是把他的喜劇幽默和才華發揮到了極致。很多人會說徐志勝穿上這件森馬的羽絨服也挺可愛的嘛,突然就有了想去逛逛森馬的衝動。森馬服飾在今年的半年報中營收和利潤雙增,在很多紡織服裝企業日子都不好過的情況下,森馬服飾還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在新零售方面確實有很大的突破。此次又請了徐志勝做代言,妝造還那麼特別,確實又吸引了一波眼球。也打破了傳統的服裝企業都會請偶像男女演員做品牌代言人的刻板印象。
服飾美妝產品是“雙11”大促活動中的熱門品類。“黑科技”面料服飾、保暖神器、功能性護膚品等使得消費者的購物車更加豐富多元,折射出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細分化、品質化趨勢。 理性消費不盲目。這屆消費者注重“質價比”,選購服飾類產品時,不單純追求低價,也不盲目選擇高價品牌,而是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價格之間的平衡。品質保障、官方渠道等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 要溫度也要潮流。立冬之後,羽絨服、保暖內衣和衝鋒衣等服飾成爲很多消費者的剛需。防寒不臃腫,消費者對服飾的材料、形態及設計等提出新要求。在保暖的基礎上,兼具舒適與時尚元素的單品更容易流行,例如被子羽絨服、羊羔絨厚外套等。採用創新材質面料的產品也獲得消費者青睞,39.2%的消費者傾向購買“黑科技”面料防風外套,35.3%的消費者傾向購買發熱內衣。 保暖需求精細化。消費者的保暖需求,覆蓋從頭到腳,推動保暖產品向多品類延伸。替代秋褲的長短護膝、保暖背心、脖套、一體圍巾帽、堆堆襪等配飾走俏,成爲服飾存量市場中的新增量機會。
全國各地景區內,身着漢服、旗袍、馬面裙等傳統服飾的遊客隨處可見,旅拍店、妝造店生意火爆;大街上,不時看到“新中式”風着裝的青年男女;電商平臺上,傳統服飾成交量和活躍商家迎來爆發式增長。近年來,蘊含中國元素、具有傳統特色的服飾成爲消費市場新亮點。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爲2.05萬億元,同比增長9.44%。中國漢服市場規模呈現持續擴大趨勢,2023年達到144.7億元,2027年有望達到241.8億元。面對傳統服飾帶來的消費熱潮,服裝相關產業如何撬動廣闊藍海?記者對多地產業進行了探訪。踩上風口的縣域經濟說到漢服,不能不提山東菏澤曹縣。全國每賣出3件漢服就有1件來自這裏,亮眼的數據讓市場看到了曹縣漢服產業的蓬勃生機,更讓這座縣城成功“出圈”,進入全國人民的視野。要說曹縣的漢服產業,就不得不提到電子商務+戲服的“曹縣模式”。世紀之交,當地村民開始在農閒時生產影樓用品和戲服。電商經濟興起後,大家開始通過網絡渠道銷售服裝、對接代工客戶,曹縣逐漸發展爲國內最大的演出表演服飾加工基地。截至2024年7月,曹縣已經擁有21個淘寶鎮、181個淘寶村,是全國第二大淘寶村集羣。
服飾,因其市場容量大、入局門檻低、溢價指數高……吸引着最龐大的賣家羣體涌入。新的變化是,供給過剩、價格壓力、利潤下滑、平臺經營環境等因素的推動下,服飾行業已然進入新週期,2024年到了突破新增長的時刻。好消息是,從全國居民人均衣着消費支出來看,前三季度增長了5.1%,達到1109元,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爲5.4%。新業態、新模式也在快速拓展。從國際市場來看,需求有所恢復,我國對美國服裝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對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新興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棘手的是,消費者往哪走?如何理解他們?賣家往哪裏走?何處宜久留?各大平臺的拉鋸戰中,商家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地?
瞭解我們產品的最新發展和最新設計。